疲勞就像貸款,不會隨著時間而自動消失,累積下來會壓垮健康。
呂旭立基金會心理師周志建以前和大部份人一樣,每天匆忙吃過早餐後,開始忙碌的一天,個案一個接著一個,生活像陀螺打轉。
直到5年前的一場病,痛了一整年的坐骨神經痛,逼使他面對疲憊不堪的身軀,開始善待自己、傾聽身體的聲音。
「生病是禮物,讓我停下來察覺身體的需要,」周志建說,現在每天早晨會慢慢享用自己打的新鮮蔬果汁開啟一天、早晚以靜坐冥想沉澱心靈。刻意減輕工作量,一天只接兩個個案,晚上10點就關掉手機、電視、電腦,準備就寢。
喜歡旅行的他,每個月會去花蓮「生活」5天,看海、看星星、在小巷弄閒逛,或看一下午的書,「把自己放空,是我選擇讓自己能量飽滿的方式。」
你也想時時保持能量充沛嗎?試著從最基礎的身體能量,進而情緒、心智到最高層的精神層次按部就班的強化,刻意練習內化成改也改不掉的習慣,就像快樂是可以學習的,能量也是可以培養、創造的。
情緒能量:輕鬆轉換正負面情緒
面對工作的壓力及挫折,你選擇壓抑、逃避,還是面對、調適?
工作上遇到困難,亞都麗緻旅館系統集團總裁嚴長壽在《做自己與別人生命中的天使》中指出,他會聽一段古典樂,讓壓力和情緒隨音樂流出,接著條列問題,再寫上處理的方法,最後全盤分析重要性及急迫性,循序解決。
《負面思考的力量》中建議,直視問題時,不要受情緒牽引,接受現實本來的樣子,再試著以正面思考建立假設,將負面想的部份拉往正面,會發現事情往往比想像中順利。
>>把時間軸拉長來看事情
有時也發揮一點想像力吧!日本暢銷書作家河合隼雄在最新作品《心的棲止木》(天下雜誌出版)提到,面對討厭的事可以把時間軸拉長來看,觀點會變得有趣,例如開會時,想像這次只是預演,真正的會議是在100年後,就會反省何必「只為了一億日圓的事想不開。」
付出也能獲得能量。河合隼雄提到,「心的能量」會循環,當你真誠的付出,接收到感謝及回報會豐盈內心,而不是消耗殆盡。
>>找對音樂才能真正紓壓
聽音樂和深呼吸、靜坐也是放鬆的好方法。音樂能引導出具穩定情緒效果的α腦波。但是每個人適合的音樂類型不同,選錯紓壓音樂會有反效果,聯合心理諮商所院長邱永林配合壓力檢測儀開立音樂處方,民眾貼上感應線聽音樂,檢視α波及心跳的變化。一般民眾也可自我察覺,如果聽音樂時精神亢奮、口乾舌燥、肌肉緊繃或心跳加快,可能就選錯音樂了。
>>靜坐與深呼吸
靜坐及深呼吸都可以降低心跳、血壓,同時放鬆緊繃的肌肉。
從物理學去研究能量與養生,東吳大學物理系教授陳國鎮特別指出,很多人以為深呼吸就是腹式呼吸,其實不應該只局限某一部位,而是全身呼吸,呼吸時感覺空氣從頭頂慢慢竄到腳底,才能讓氣血流貫全身。
另外,初學者應該平時反覆練習,抓到訣竅後需要用時就能很快放鬆,「不是等到睡不著才練習,愈做不好就愈焦慮,反而更緊繃,」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醫師鐘國軒提醒。